首页 女频 穿越重生 预见未来后,我成了最年轻委员!

  室友王胖子敲击键盘的“噼啪”声,和那台老旧电脑风扇的嗡鸣,成了林枫重生后第一个夜晚的白噪音。

  他没有像其他备考同学那样彻夜抱佛脚,而是早早躺下,在硬板床上闭目养神。

  脑海里,不是行测的数学公式或申论的固定套路,而是未来二十多年波澜壮阔的经济版图、几次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以及那些如今还籍籍无名,未来却将长成参天大树的科技公司名号。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宿舍楼里已经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和洗漱声。

  林枫用冰冷的自来水洗了把脸,刺骨的寒意让他彻底清醒。

  看着镜子里那张年轻、略带青涩,却拥有一双过于沉稳冷静眼眸的脸,他深吸了一口气。

  “枫子,走啊,食堂吃点就去考场了,听说今年申论压题是国企改革?”王胖子叼着牙刷,含糊不清地问。

  “也许吧。”林枫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国企改革确实是热点,但他知道,更底层的浪潮正在涌动。

  考场设在第一教学楼,熟悉的红砖墙面,木质窗户刷着绿色的油漆。

  教室里没有空调,只有几台吊扇在头顶有气无力地转着。

  考生们大多神情紧张,攥着钢笔或圆珠笔的手心出汗。

  林枫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心境却如同窗外那片高远的天空,平静而开阔。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对他而言毫无难度。

  前世高强度数据分析锻炼出的逻辑推理和快速运算能力,应对这些基础题目游刃有余。

  他甚至有闲心观察周围考生抓耳挠腮的窘态,感受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略带焦灼的青春气息。

  真正的重头戏是下午的《申论》。

  当试卷发下,看到材料涉及信息技术应用和经济发展关系时,林枫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一丝弧度。果然,时代的脉搏,他把握住了。

  他没有像大多数考生那样,围绕着“办公自动化”、“提高效率”等常规角度展开。

  他略一沉吟,便提笔蘸墨,标题力透纸背:《论信息技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颠覆性影响》。

  “……信息技术绝非仅仅提升效率的工具,它将是重构产业生态、催生新经济形态的颠覆性力量。正如蒸汽机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将引领我们步入一个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

  他摒弃了此时申论常见的空泛议论和口号式语言,转而用近乎白皮书的严谨口吻,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蓝图。

  他提及了“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类比了未来淘宝、京东的模式),预言了“数据”将成为比石油更珍贵的资源(引用了未来大数据产业的市场规模预估,巧妙地转化为基于当前趋势的合理推测),甚至隐晦地指出了信息安全与网络主权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核心地位。

  他引用的“数据”和“案例”,在当下的考官看来,或许是基于敏锐洞察和严谨逻辑推演出的“预测”,但只有林枫自己知道,那是即将发生的现实。

  他的笔触从容不迫,逻辑环环相扣,视野宏阔,完全超脱了一个应届毕业生的格局。

  笔尖在粗糙的试卷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书写一个即将到来的时代。

  ……

  笔试成绩毫无悬念地名列前茅。面试通知很快下发,宿舍楼下的布告栏前挤满了兴奋或忐忑的学生。

  王胖子捶了林枫一拳:“行啊你小子,深藏不露!笔试第三!”

  林枫只是笑笑。

  他知道,面试才是他真正展现“价值”的舞台。

  面试在一间布置严肃的会议室进行。

  几位面容沉稳、气场不凡的考官端坐长桌后,其中一位坐在中间、头发花白、眼神格外锐利的老者,林枫多看了一眼,前世模糊的记忆碎片闪过——这似乎是计委(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改委前身)的一位领导。

  老者姓郑,以重视调研、思想开明著称。

  问题果然围绕着经济发展规划展开。

  一位考官问:“林枫同学,你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哪些新的增长点可以挖掘?”

  其他考生或许会回答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常规答案。

  但林枫略微组织了一下语言,目光平静地迎向考官,特别是那位郑领导,清晰地说道:

  “各位考官,我认为除了实体建设,我们应高度重视即将到来的‘互联网经济’浪潮。这不仅仅是建几个网站,而是构建一个全新的、基于信息网络的商业生态。”

  “它可以极大降低交易成本,打破地域限制,创造海量就业。同时,与之配套的‘风险投资’机制至关重要。”

  “新兴的、轻资产的科技企业往往缺乏传统抵押物,需要专业的风险资本注入,扶持它们从想法成长为参天大树。这需要我们探索建立更灵活的金融支持体系……”

  “互联网经济”?

  “风险投资”?

  这几个词在1998年的中国,尤其是在体制内语境下,显得如此新颖甚至有些“前卫”。

  几位考官交换了一下眼神,有的露出思索,有的略带质疑。

  那位郑领导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了一下,开口问道:“林枫同学,你说的这个‘互联网经济’,听起来很宏大。但据我所知,目前国内的网络用户数量还非常有限,基础也很薄弱。你如何确信它能成为新的增长点?或者说,你这些想法的依据是什么?”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带着审视的意味。

  林枫没有丝毫慌乱,他早有准备。

  他没有引用未来的具体数据,而是基于当前可见的趋势进行推演:“郑老师,您说得对,目前基数确实小。但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趋势:”

  “一是计算机硬件价格正在按照‘摩尔定律’快速下降,普及是必然。”

  “二是国家对通信基础设施的投入持续加大,网络覆盖和速率会不断提升。”

  “三是年轻一代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极高。用户数量将不是线性增长,而是爆炸性增长。就像电话的普及一样,最初也是奢侈品,但一旦形成网络效应,其价值将呈几何级数放大。”

  “至于依据,这是我基于现有技术发展轨迹、国际案例比较和一些市场调研报告做出的综合判断。”

  他顿了顿,补充道:“也许现在看来有些理想化,但未来十年,我相信互联网将像水电一样,成为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消费乃至生活方式。”

  他的语气从容不迫,没有夸夸其谈,而是带着一种基于逻辑和趋势分析的自信。

  他描述的景象,在当时看来或许有些遥远,但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对关键驱动因素的把握,让在座的考官,尤其是那位郑领导,眼中闪过异彩。

  这年轻人,不是空想家。

  他的见解背后,有扎实的推演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对时代方向的精准直觉。

  面试结束,林枫礼貌地鞠躬离开。

  他不知道那位郑领导在他简历上轻轻画了一个圈,并在旁边写下了“视野开阔,思维超前,可重点关注”的评语。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傍晚的风带着初夏的暖意。

  林枫知道,他已经在这条看似按部就班的体制起跑线上,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石子。

  涟漪,已经开始荡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